鳳凰衛(wèi)視著名節(jié)目主持人梁文道來我校講學
6月16日下午,由科研處、黨委宣傳部、校團委、校學生會主辦,校學生會協(xié)辦的“荔園大講堂”活動系列之 “我與名人面對面”――梁文道與你暢談象牙塔中的烏托邦”專題講座在我校演會中心舉行。我校1600余名師生聽取了這次講座。
梁文道以西倫敦荷蘭屋的照片為例,闡述了自己的讀書觀。在他看來,讀書與學習不同,讀書是 一種很純粹的行為。讀書能夠讓人離開現(xiàn)實,擁有一種安靜的氣質。他主張年輕人應廣泛涉獵,多讀書,讀雜書。
“在讀書的過程中,我仿佛進入了一種奇妙的時空隧道,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穿梭,不斷地超越自己。讀書能改變一個人,當一個人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仍然在追求變化,世界在他面前還無窮地開展,他的生命便有一定的意義?!边@就是梁先生所推崇的讀書狀態(tài)。
他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最快樂最自由的時光,要利用好這段時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不要被“我將來想做什么職業(yè)”所限制,應該把“我想做什么樣的人”放在最重要的地位。除了職業(yè),人生還有更重要的選擇,職業(yè)是維持生活的手段,但不是生活全部。謀生是工具,如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“謀生之道”上,就會被工具所影響甚至改變。他建議同學們在面臨人生選擇時不要先考慮具體從事的工作,而要先考慮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。應該讓職業(yè)配合人生計劃,而非讓它影響扭曲人生計劃。在梁文道看來,生命的意義永遠比謀生之道重要。
相關鏈接:
梁文道,17歲起開始投稿生涯,首篇劇評見于《信報》文化版,至今其文章仍可見于《信報》及《明報》的專欄版;1998年起,開始參與各類文化藝術活動,如實驗劇場的編、導、演、行為藝術創(chuàng)作及視藝展覽策畫等;曾為多個文化藝術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擔任董事、主席或顧問之職;曾于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當客席講師?,F(xiàn)職商業(yè)一臺總監(jiān)、牛棚書院院長、綠色和平董事、香港藝術發(fā)展局藝術顧問、鳳凰衛(wèi)視中文臺 《鏗鏘三人行》 及電臺節(jié)目 《打書釘》 主持。
(朱鵬杰 供稿)
中山大學林崗教授來我校講學
6月15日晚,在文科樓 H3-201,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林崗教授在此舉行題為“語言的變遷與小說的變遷”的講座,來自文學院的師生百余人聽取了講座。
教授從文字的歷史演變講起,指出文字在古代屬于貴族階級的專用,因此受眾較少,但同時也避免了陳詞濫調(diào)。隨著印刷術的興起與成熟,文字為普通人所掌握,逐漸減少了它的純粹性。當下圖像時代來臨,文字在逼真方面無法與圖像相比,因此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小說出現(xiàn)了三個轉變:一是在語言上向詩性語言轉變,如納博科夫的《洛麗塔》;二是在表現(xiàn)手法上向隱喻轉變,如卡夫卡的《變形記》;三是在文體上的轉變。
相關鏈接
林崗,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,文藝學及現(xiàn)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,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。在明清小說、現(xiàn)當代文學及近現(xiàn)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有較深的造詣。1992年―2002年期間在深圳大學中文系任教,曾為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。
(朱鵬杰 供稿)